06. 晶体管的结构和直流工作状态

本文最后更新于 2024年1月27日 下午

晶体管的结构和直流工作状态

基本结构

半导体有两种: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,两种半导体内部有多余的负电荷或者是正电荷。制造半导体的主要工艺为掺杂:掺杂有两种类型: p 型掺杂(具有额外的空穴,带正电)和 n 型掺杂(具有额外的电子,带负电)。此外不同半导体的掺杂程度也可以不同,掺杂程度越高(称为重掺杂),半导体导电性能越强。
BJT晶体管/三极管是广泛运用于电子设计中的电路元件,它由三个N型或者P型半导体结合组成,三个半导体既可以是P-N-P,也可以是N-P-N,结合的部分称为PN结。本课主要讲N-P-N型三极管,其结构如下图所示:

三极管有三个输入端,分别为:集电极、基极和发射极,NPN三极管中三者半导体类型如下:

集电极 基极 发射极
N型 P型 N型
中度掺杂 轻度掺杂 重度掺杂
自由电子 空穴 自由电子

由于这样的设计,自由电子只能从集电极/发射极流向基极,而无法从基极流向两边, 因此可以将NPN三极管等效为两个背靠背的二极管:

偏置状态

在外接电源的情况(称为偏置)下,自由电子受到电场的作用从而定向移动:从两端的N型半导体移动到中心的P型半导体。其中的一部分自由电子在基极内部的两侧与空穴结合,从而形成两个枯竭层阻挡自由电子继续前进。硅半导体枯竭层的两侧在25℃条件下具有0.7V的电压差。但是基极通常很薄,且为轻度掺杂,因此大部分的电子仍然可以穿过基极,流向两端。这一过程中,由于发射极为重度掺杂,导电性大于集电极,因此绝大多数电子的流向是从发射极经过基极流向集电极。
自由电子到达集电极后会受到\(V_{cc}\)的吸引,最终流向\(V_{cc}\)的正极。

该过程转化为电流的流向,NPN三极管内部的电流流向如下图所示:

在这样的电流流动情况下,集电极处的等效二极管处于反向偏置状态,发射极处的等效二极管处于正向偏置状态。

三极管的等效电路图如下图所示:

共发射极电路中三极管的电流变化

根据三极管不同的端接地分为不同的连接方式,其中最常见的是发射极接地的情况,称为共发射极电路(Common Emitter connection):

如果如果信号由晶体管基极输入,从集电极输出。下面在共发射极的电路中讨论基极和集电极的电流变化。

基极的电流变化曲线

探究\(V_{BE}\)对基极电流\(I_B\)的影响:
根据电流图示,基极和发射极之间的等效二极管处于正向偏置状态,可以将\(I_B\)\(V_{BE}\)之间的关系看做是一个二极管的电压-电流曲线:

通过图像可以看出:这个等效二极管只需要0.7V就可以完全导通。
同时,晶体管在正常工作(\(I_B\)并非非常小)时,基极和发射极之间始终存在压降\(V_{BE}\)
对于理想三极管\(V_{BE}=0V\)(称为一级近似),对于非理想三极管\(V_{BE}=0.7V\)(称为二级近似)。
根据欧姆定律可以得到基极侧的电流电压关系:
\[I_B=\frac{V_{BB}-V_{BE}}{R_B}\]

集电极的电流变化曲线

探究\(V_{CE}\)对基极电流\(I_C\)的影响:

根据之前的电流图示,可以得到:
\[I_E=I_C+I_B\]

根据上述特性曲线,可以将工作状态分为:饱和、放大、截止三种。此外还有称为击穿的异常工作状态。

放大/线性

放大状态是三极管的正常工作状态,在这种工作状态下,几乎所有的电子都已经流向了集电极。发射极的等效二极管处于前向偏置状态。无论\(V_{CC}\)\(V_{CE}\)如何变化,集电极的电流\(I_C\)始终只与\(I_B\)有关。 在放大状态下,输入一个较小的\(I_B\)可以输出一个较大的电流信号:\(I_C\)。此时晶体管可以用做放大器。

定义三极管的电流增益: \[β=\frac{I_C}{I_B}\]

电流增益会随着三极管型号温度集电极电流\(I_C\) 的不同而变化,在设计放大电路时应当尽量避免\(β\)对电路输出产生影响。

同时定义晶体管的修正系数\(α\)为集电极电流和发射极电流之比:
\[α=\frac{I_C}{I_E}=\frac{β}{β+1}\] 通常认为在\(β>100\)的情况下,\(α≈1\)

饱和

在饱和工作状态下,几乎所有的自由电子都从发射极流向基极。\(I_B\)大于放大状态的电流。此时\(CE\)间相当于短路,是晶体管用做开关时的导通状态。
由于\(CE\)间相当于短路,饱和状态下集电极环路的电流为:
\[I_{CSat}=\frac{V_{CC}}{R_C}\] 此电流为集电极环路中的最大电流。
> 由于\(β\)\(I_C\)有关,在饱和状态下,无法使用\(I_C=βI_B\)进行计算。

截止

在截止状态下,\(I_B=0\),此时\(CE\)之间相当于断路,是是晶体管用做开关时的关断状态。
此时\(V_{CE}\)与供电电压\(V_{CC}\)相等:
\[V_{CEcutoff}=V_{CC}\]

击穿

\(V_{CE}\)相当大时,晶体管被击穿,晶体管处于永久短路状态,此时的\(I_C\)迅速增大。

直流工作状态

要想使三极管处于开关或者放大器的工作模式,三极管必须处于直流工作状态(即三极管静态工作点就是交流输入信号为零时),在直流工作状态下,对集电极环路进行分析:
\[V_{CE}=V_{CC}-I_CR_C\] \[I_C=-\frac{1}{R_C}V_{CE}+\frac{V_{CC}}{R_C}\] 可以发现当\(V_{CC}\)\(R_C\)固定时,\(V_{CE}\)\(I_C\)需要设置为某些特定的值下,才能使得三极管满足直流工作状态,且在直流工作状态下两者成线性关系。这条线称为直流负载线,也是三极管在直流工作状态下的特性曲线。
这条曲线的斜率为\(-\frac{1}{R_C}\),截距为集电极饱和电流\(\frac{V_{CC}}{R_C}\),零点为集电极的截止电压。随着\(V_{CE}\)的增大,\(I_C\)逐渐减小。

静态工作点

在直流工作状态下,随着基极电阻的增大,基极电流\(I_B\)会相应的发生变化,不同的\(I_B\)会导致集电极环路中\(V_{CE}\)\(I_C\)的关系发生变化:

要得到\(I_B\)一定时,三极管处于直流工作状态下对应的\(I_C\)\(V_{CE}\),应当在此图上作出直流负载曲线,与\(V_{CE}\)\(I_C\)的关系曲线的交点即为所求。该交点称为三极管的静态工作点(Q Point),表示三极管处于直流工作状态下,\(I_B\)为某个固定值时\(I_C\)\(V_{CE}\)的值。

从图上可以看出,当基极的电流增益\(β\)非常大时,\(I_B\)不变的情况下(称为Base-Biasing),\(I_C\)随之升高,可能会使\(V_{CE}\)非常小,甚至接近短路,使得静态工作点位于饱和区域。同理,当基极的电流增益\(β\)非常小时,\(V_{CE}\)非常大,甚至接近断路,使得静态工作点位于截止区域。

在三极管用做放大器时,静态工作点位于放大区域。在此状态下,三极管可以生成非常稳定的电流增益,防止电路产生非线性失真。
在三极管用做开关时,静态工作点在饱和和截止区域之间切换。此状态方便用数字信号进行表达:当静态工作点处于饱和区域时,数字信号为1,处于截止区域时,代表的数字信号为0。


06. 晶体管的结构和直流工作状态
https://l61012345.top/2021/10/27/学习笔记/电子系统/6. foundamentals of BJT/
作者
Oreki Kigiha
发布于
2021年10月27日
更新于
2024年1月27日
许可协议